時報資訊更新日期:2007/06/30 09:08 記者:【張翠芬/台北報導】

52歲的張太太,一碰到天氣變化就兩膝痠痛、雙手僵硬,這種情形已經持續一年多,尤其是氣候轉變或過度勞動後更嚴重,有時連做家事都有困難,她以為這是「風溼」,在診所初步抽血檢查「類風溼因子」也呈陽性,因此轉診到醫院風溼科。

國泰醫院風溼科主任陳(方方土)宏表示,風溼、類風溼因子、風溼性關節炎、類風溼關節炎,這些名詞相當常見但又很容易混淆,對西醫而言,「風溼」包括許多關節痛及關節炎的疾病,當臨床症狀不易判定時,專科醫師會以血清學、X光或其他影像檢查,再加上臨床經驗來做判斷及診斷。

以張太太來說,她認為自己得了「風溼性關節炎」,但經詳細詢問、身體檢查發現膝關節活動時有摩擦聲,雙手手指末端關節有腫大及輕微壓痛,再經血液及X光等檢查後診斷為手部及膝「退化性關節炎」,並非「類風溼關節炎」或「風溼性關節炎」。

陳主任特別針對每個名詞加以說明:

「風溼」原本是中醫用語,與西醫的風溼症(rheumatism)意義相近,泛指關節或關節周圍軟組織,如滑膜、軟骨、骨頭、肌肉、肌腱、韌帶等,因各種原因產生痠痛症狀時的統稱,若依西醫的分類,包含多種不同疾病。

「類風溼因子」是一種自體免疫抗體,包括類風溼關節炎、全身性紅斑狼瘡、乾燥症及其他自體免疫疾病、肺結核、細菌性心內膜炎、梅毒等慢性感染性疾病、腫瘤及少部分老人,會有類風溼因子陽性的情形,但類風溼因子陽性並不等於類風溼關節炎。

「風溼性關節炎」是指因鏈球菌感染引發風溼熱,而出現關節炎的症狀,通常為急性、遊走不定,很少固定在同一關節,目前已很少看見這種疾病,但是名稱卻常遭誤用。

「類風溼關節炎」是一種自體免疫導致的慢性關節發炎,常造成關節破壞變形,好發於中年女性,手部關節包括手腕、掌指及近端指間對稱性發炎是特徵之一,85%以上患者血中會出現IgM類風溼因子和Anti-CCP抗體,可用來早期診斷並評估類風溼關節炎的預後。

陳主任表示,一般人對於「風溼」的概念,容易有似是而非的模糊地帶;當症狀很像類風溼關節炎時,可先測類風溼因子或Anti-CCP抗體,若呈陽性類風溼關節炎診斷率極高;若抗體全部陰性,須追蹤並考慮其他疾病的可能性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喵喵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