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記者吳依憬/台北報導】夏天氣溫不斷攀升,加上台灣地處亞熱帶,以及都市化地形所造成的空氣不易流通…等,正中午的時間若是待在戶外,簡直猶如在烤箱一般難受。不少人因此而出現頭暈、胸悶、猛喝水卻口渴難消的「傷暑」症狀。
開業中醫師江振鈺指出,一般常見的傷暑症狀有:頭重、頭暈、口渴、胸悶、噁心、汗多、食欲不佳、四肢無力、臉色潮紅甚至小便赤短等。
當周圍環境氣溫升高到一定程度,加上濕度高,通風不良時,人體的蒸發散熱受阻;或是身體內部的維持衡定系統不能發揮功能,而蓄積大量熱能,身體無法排汗,體溫調節中樞造成體內核心溫度過高,就會有「中暑」的情形發生。
在西醫裡依嚴重程度不同,可分為:熱痙攣、熱衰竭及熱昏厥。
江醫師表示,在中醫的治療中,分辨患者暑熱情形之不同,而分別採用下列合適之藥方:
清暑益氣湯/生脈散/藿香正氣散—解表化濕,理氣和中/白虎湯—清熱生津/白虎加人蔘湯—清熱、益氣、生津/竹葉石膏湯—清熱生津、益氣和胃/香薷飲—袪暑解表、化濕和中。
江醫師建議也可以用刮沙的方式來消除傷暑帶來的不適。沿著後腦杓到頸部、肩膀一帶的穴位(風府、風池、大椎、肩頸、肩外俞、肩中俞)走向,由上往下、由內側而外側以輕柔的手法去刮,以見到痧點為宜。若是手邊沒有刮痧板,也可用乾淨的湯匙、銅板代替。但須注意不應過度施力,否則反而會傷害到皮下組織,造成淤青。
平日若要預防中暑注意:避免在中午(十點~兩點間外出)、保持室內通風涼爽。穿著淺色及易吸汗、散熱的衣物;做好防曬措施;多補充水分。
在飲食上可飲用清熱解暑的飲料如:綠豆湯、仙草、麥茶及菊花茶。或補充適量之涼性、富含水分的瓜果類例如:西瓜、哈密瓜、香瓜、絲瓜、黃瓜、小黃瓜、冬瓜。避免辛辣、烤、炸或是一些刺激性、溫燥的食物。
http://www.tssdnews.com.tw/daily/2005/08/09/text/940809a7.htm